观新政权威配资
政策“工具箱”推动楼市供需互动迎来新变化
“趁着假期打算落实一下房子的事情。”与同事朋友外出游玩、回家探亲不同,陈先生在“双节”期间选择留在广州看房。假期开启后,他按计划去了天河、黄埔的几个楼盘,同时也约中介看了几套二手房。
像陈先生这样“双节”假期看房的不在少数。8天的长假,出游探亲爆棚,看房置业同样很热闹,这得益于楼市政策“工具箱”的明显作用,8月末以来广州陆续推动“认房不认贷”、存量房贷利率调整、限购调整等楼市新政落地后,积极效应已然浮现。
“新政肯定起了作用的,因为到访量确实在涨。”这是中秋国庆“双节”假期记者走访时,各家楼盘营销经理和销售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在热闹的同时,看房客也更加理性,广撒网、多看盘,更加注重宜居体验和居住性价比,成为这一时期楼市的显著特征,这也促进了房地产市场供给端在住宅产品上的调整。
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深刻变化,是影响当今楼市的重要因素,不论是看房客、购房者还是卖家和开发商,大家都感受到“买方市场”带来的新气象。在经历“双节”假期的火热之后,楼市政策优化的效应,如何接续发挥作用?
市场变化
假期热度提升,楼盘加班至深夜
国庆节当晚,南方日报记者在全新盘龙湖御湖境营销中心看到,现场一派灯火通明,多组客人坐在卡座上与销售沟通买房细节。
“这几天下班都挺晚的,因为有看房客晚上才会过来,而如果要探讨价格之类的细节,那熬到几点都有可能。”御湖境营销负责人陶秋宇说。
番禺和黄埔,是广州楼市新政落地后最受关注的两大城区,“双节”长假开启后,两区的楼盘均迎来大量到访客,忙碌成了这个“双节”长假各个楼盘的常态。
在万科城市之光,营销经理欧阳凯告诉记者,9月以来该楼盘已经迎来两拨看房高峰,分别是“认房不认贷”、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落实和广州限购政策调整之后。“我们统计了一下,新政落地后到访量提升了大概30%。”
在仍然保持限购状态的天河、荔湾等城区,各家楼盘同样迎来了不少看房客。
“这几天是真的忙,你看销售中心都已经没位子坐了。”在天河著名的刚需大盘珠江花城,营销经理李力向南方+记者感叹道。“我们这里算是广州天河相当有人气的楼盘了,主力的88平方米‘3+1’房目前售价450万元起,在中心城区非常有优势。”
而在荔湾,长假首日刚刚开放的武汉城建·保利·花语和岸项目,平均每天能有约100组到访量。
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发现,从客群分布来看,各个区域的楼盘看房客主要还是以所在片区和周边片区为主。例如万科黄埔新城主要向西边辐射,吸引珠江新城、金融城、鱼珠片区首次置业的上班族,珠江花城主要接纳市区和东部片区希望在天河置业的购房者,御湖境除了有珠江新城、琶洲的上班族关注外,有很大一部分看房客是来自周边的星河湾、广地等旧盘业主。
不过,也有些楼盘吸引了不少外市甚至省外的看房客,“之前就有北京、上海的看房客来我们这里咨询,最近还有成都和杭州来的。”龙湖御湖境营销经理表示,这类客源一般是有资产配置的需求,另一方面也是假期到广州游玩顺便看看房。
心态变化
看客不急于出手,更愿“货比三家”
中指研究院在《2023年8月居民置业意愿调查报告》中指出,8月放松政策逐步落地,带动置业意愿提升,到9月初,居民置业意愿上升至39%。北京、上海置业信心大幅增加,提升超过15个百分点,广州、深圳分别提升7、10个百分点。强政策刺激后,居民购房心态改善,观望群体也开始积极看房,带动半年内计划看房占比提升至66%,其中深圳、广州的计划看房占比提升均超10个百分点。
这个假期,赵峰(化名)也开启了看房计划,番禺不再限购,这让本就在番禺工作的他,将目光锁定在区内临近高速路口和地铁站点的片区,并且只想买新盘。“最近在卖的几个刚需楼盘都去逛过,也跟销售仔细聊过,估计不出意外的话,就在这几个盘中选一个。”
不过赵峰也表示,让他有些犹豫的,是每个楼盘或多或少都有“硬伤”。“比如有个盘配套成熟,教育资源也不错,但是太远了。另外一个盘虽说上班近一些,但卧室太小,放一张床后连衣柜都放不下……”
“闭着眼睛买房”时代早已远去,如今购房者对于置业决策的谨慎态度有明显提升,这一点也被不少开发商捕捉到。有楼盘营销经理告诉南方日报记者,他发现房客们与以前相比变得更加理智,也更加“挑剔”。
“不能买问题房企的楼盘,要选地段好的,地段里再挑好的住宅产品,不能交不了楼,不能物业服务太差……”赵峰认为,这是由于现在购房者需要在置业决策中寻求“安全感”,
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指出,过去那种“赶快去买房”的热情和冲动明显降温了,大家关注的是房价能不能稳定,哪里是安全的区域。
“首先要告诉看房客,楼盘与他们的需求是否符合,然后是给予购房者信心,让他们知道现在这个楼盘或者房源,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选择,把自己先做好。”荔湾一家楼盘的营销经理如是说。
需求变化
供给端自我革新,住宅更注重空间
面积没变但房间越来越多,飘窗、花池也成为改造对象,不论刚需还是改善盘,风雨连廊几乎快成标配……今年“双节”长假期间,南方+记者在广州走访各在售楼盘时发现了不少“有趣且普遍”的现象。
热度在回升,市场在调整,人们的居住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,倒逼开发商在居住产品供给上不断调整。近年来不断涌现的“+1”房户型便是其中之一,其将屋内的阳台、入户花园等半赠空间改造成房间,将原本的两房变成“2+1”房,三房变成“3+1”房。
除了“+1房”,更多的楼盘选择在花池、飘窗上做文章。
“我们115平方米的户型,主卧做了270度的景观面,飘窗有80厘米宽,用途很多,比如你看样板房里的衣柜也是利用飘窗位置去设计定制的。”保利花语和岸的销售人员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,该户型的使用率达到了107%左右。
从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走访的情况来看,目前新近在售的楼盘,使用率90%、95%已经是比较普遍的做法,不论刚需、改善还是高端楼盘,皆是如此。
做大空间还体现在户型设计营造出的宽敞感,例如在珠江花城,85平方米的横厅三房户型很受看房客的关注。“横厅可以把80多平的住宅打造出100平方米的感觉。”营销负责人说。
在空间上做文章,背后是愈加明确的实际居住需求。
李宇嘉认为,房价仍在高位的情况下,控总价的紧凑户型是普遍的设计风格。“这类户型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看上去啥都有。”
克而瑞研究中心近期在一份针对改善型需求群体的调研报告中指出,今年以来,改善人群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力,他们关注政策、观察市场,其置业需求显露出较强的韧性。自身状况看,市场供过于求使得买房者更有底气,改善人群虽然对现有居住条件不满意,但并不着急出手,符合自身需求才是重点。
预期变化
楼市回温之后,政策效应如何接续?
“跟你报个喜,我们已经完成了假期定下的销售计划。”10月5日下午,广州荔湾一家楼盘经理通过微信向南方日报记者透露了这个消息“主要是前期客户回流了,该做决定的人出手了。”
合富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,假期广州一手住宅成交量环比上升150%。中指研究院数据指出,广州新建商品住宅假期成交15.7万平方米,与2022年同期相比日均增加13%,是四大一线城市中一手成交面积最多的。
各家开发商业也在陆续自行发布成交数据。例如中海亚运城8天到访量累计1200组,成交80套。珠江花城假期接待了3500多组到访客,成交156套。荔湾万汇天地朗庭迎来1675组看房客,卖出268套……假期楼盘到访和成交已经达到不少开发商的预期。
“广州节前和假期的热度、成交量有明显回升的。”中指研究院华南地产研究主管陈雪强认为,这是政策利好带动以及开发商加大推货力度带来的效应。
不过李宇嘉在假期期间走访楼盘后认为,广州楼市来访转下定的比例并不高。“即便是真正的刚需,也并不急于交定金。另外一些楼盘采取小批量推盘策略,担心推了也卖不出去。”
无论如何,调控政策的“工具箱”已在发挥作用,“金九银十”和国庆长假,部分城市的热度提升便是证明。但如何让房地产业彻底走出低谷,仍需要长期观察。
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,随着多个热点城市政策执行落地,热度回升已是大概率事件,四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将企稳回升,但不会出现以往的V型反转,销售回暖、预期修复或将带动房企投资意愿的回升,在保交付、加快竣工持续发力下,开发投资有望在年内筑底企稳。
“经济复苏及居民信心恢复是房地产市场企稳的前提条件。”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,短期看供需两端的政策均有优化空间,本轮市场恢复需要更久,修复过程缓慢温和,需保持合理预期。
南方日报记者葛政涵柴亚娟周中雨
解新招
“俘获” Z世代 “吃”“喝”质优价更优
在一连8天“超级黄金周”的加持下,今年“金九银十”传统消费旺季的成绩连创新高。
美团、大众点评数据显示,中秋国庆假期前六日,全国服务零售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53%,迎五年来最旺“十一”,其中广东省服务零售日均消费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,同比增幅超过50%。
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,虽然长假已结束,但消费热度不减,各大商圈川流不息、购物活动持续不断、促消费政策措施陆续有来。通过供给创新、玩法多元、线上线下齐发力,消费市场迸发出蓬勃生机。
餐饮消费持续火爆
10月8日是调休上班日,南方日报记者看到,位于广州凯德乐峰广场的喜茶门店内订单不停刷屏,鲍师傅点心铺前也排起长龙;一楼中庭处,广场与广东最长寿照相馆、中华老字号艳芳照相馆联合打造的“时光隧道”影像展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、拍照打卡。
据乐峰广场负责人介绍,“超级黄金周期间(9月29日—10月6日),广场客流日均超7.5万人次,同比增长达三成。黄金周恰逢广场10周年庆典,我们准备了如主题沙龙、盛典特惠、品牌焕新等一系列娱乐促销等活动,预计9—10月,整个广场都会取得一个不错的销售成绩。”
“其中,餐饮、玩具潮品表现尤为突出”,该负责人表示,近期广场进行业态优化升级,“礼品纪念品、玩具业态的占比提升了2%,餐饮业态则进一步提升丰富达到28%的占比率。”
正如该负责人所言,在“吃”上,消费者热情满满。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餐饮消费持续回升,成为经济数据中的一个亮点。2023年1—8月,全国餐饮收入32818亿元,同比上升19.4%。据美团数据,假期期间,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254%。
据西贝餐饮统计,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,西贝莜面村全国347家门店,累计接待客流超260万人次,同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客流增长16%。位于北京西红门宜家店、广州正佳店、深圳欢乐海岸店等商圈店,均出现用餐高峰时段客人平均等候半小时以上的现象。
广州酒家、陶陶居方面表示,长假结束的近一周以来,餐厅人气依旧,在周末全天以及周一至周五晚市的这些时间段,多数门店需排队等位。
个性婚宴“不走寻常路”
在“吃”的市场里,婚宴是特别的存在。有意思的是,在河南平顶山,两位资深“捞粉”国庆期间迎来了自己的“海底捞火锅户外婚礼”。新郎赵先生表示,自己和妻子都是海底捞“黑海”级别会员,两人在海底捞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人生回忆,因此希望将自己的婚礼变成一个欢乐的百人火锅大聚会。
“黄金周”期间婚宴市场火爆,多位涉足婚宴市场的相关人士都表示,今年婚宴潮比以往来得更加猛烈,而且婚宴形式花样繁多,不再千篇一律。因为Z世代办婚礼往往不走寻常路,给从业者提出更多新挑战。
广州酒家滨江西店负责人谈道,“现在结婚的都是90后为主,他们比较有个性化,比如婚庆布置不一定使用传统的金色和红色。”
花费昂贵的上百桌婚宴大场、千篇一律的商业婚宴场景,不再受到Z世代年轻人的喜欢,他们的婚宴消费已从“流量审美”走向“个性审美”,更注重遵从自己的内心、喜欢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婚礼。
“婚宴作为餐饮细分领域下的一个消费场景,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大型餐企在朝着这个市场发力了。未来针对这一细分领域,可能会涌现出更多新产品、新品牌以及新的营销方式。而本身就有这块业务的酒店或饭店,未来也需要深入细致地去揣摩新一代消费群体内心的真实想法,把握新的婚宴消费心理,从而抢占市场。”一位饭店负责人说道。
白酒企业
联名“喝”出圈
扫红包、开瓶盖、演唱会……国庆期间,白酒企业玩起了新花样。
白酒行业近年来不断尝试新的营销方式,以吸引年轻消费者。早前,茅台牵手瑞幸推出了“酱香拿铁”咖啡,上线首日单品销售额超1亿元,成为了“现象级营销事件”。紧接着,茅台又推出了酒心巧克力等新品,满足多元化需求。
茅台的“萌反差”跨界给传统白酒销售带来新思路,“黄金周”前后各种跨界接连上市。茅台和广州酒家联合推出“飞月·茅台系列积木月饼”,水井坊与哈根达斯共同推出的联名款中秋冰淇淋礼盒,泸州老窖也与光明乳业联名推出光明×泸州老窖酒香冰月礼盒等等。
不仅白酒跨界做月饼,今年,不少餐饮与各酒水企业捆绑销售节日宴席,陶陶居的节日宴与梅见联合,提前预订宴席可送酒一瓶;广州酒家则与轩尼诗共推“消费加购”。
从以上诸多跨界可以看到,传统边界正在被打破,不同产品、不同品牌之间彼此互相融合碰撞,以期为大众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消费体验。
“高性价比”成为新战略
无论是独特的个性婚礼,还是白酒的“跨界联名”潮,都为这些品牌厂商俘获到了新客群,譬如Z世代群体的欢心。这背后,其实是品牌商优化供给,调整供给结构,推出更多质优价更优的产品的战略。
奈雪“周周9.9元喝奈雪鲜奶茶”活动持续火爆,假期热卖超300万杯鲜奶茶,同时带来约150万新增会员。而乐乐茶也在近期针对新品,推出“周周9.9元,天天贵人茶”活动。
来自奈雪的茶、喜茶的数据则显示,全国多地门店环比节前均实现超500%的增长。其中奈雪的茶,假期售出超1000万杯茶饮,部分城市线上外卖订单增长超200%。位于深圳的奈雪生活、奈雪茶院单日客流量均突破3万人次。
国庆期间,在一家大型连锁商超里,可以看到白酒货架上都打着“促销”字样。汾酒青花20“1件减20元”,到手价为488元。茅台1935“1件减211元”,到手价为1288元。郎酒红花郎“买一件减90元”,到手价为609元;青花郎“买1件减190元”,到手价为1109元。君品习酒“1件减80元”,到手价为1319元。折后价基本与线上渠道售价齐平。店员透露,相关促销活动从8月中旬开始,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。
“双节的餐饮市场和旅游市场的火爆,给白酒去库存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跟场景。”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观察到。酒类分析师蔡学飞对此也认为,中秋国庆开启了下半年旺销季,各家酒企都加大了促销力度,目前来看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头部酒企的明星产品,由于在宴席与礼品市场具有刚需性,表现更突出,其他品牌则稍逊。
“可以看到,消费者越来越理性,高性价比的产品会更具有吸引力”,东莞市餐饮连锁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波分析,对消费者来说的一杯9.9元真香奶茶,就是测试茶饮品牌硬实力的一块试金石,没有足够完善的供应链系统、管理体系等作为支撑,是扛不住这看似赔本的定价的。正因如此,星巴克、喜茶、瑞幸、奈雪的茶等茶饮咖啡头部品牌间的竞争,已由单一产品竞争,升级成为上下游供应链的竞争。
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,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物前会搜集商品的成分、功能等资料,一款产品要想进入购物车必须经得起研究对比。
理性消费对商品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要求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分析表示,商家品牌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、高性价比的需求同时,还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,要注重研发和创新,从而推动产品品质再提升。
南方日报记者李劼黄晓韵
本版统筹:姚翀权威配资